發表文章

Laozi

 "Tao that can be spoken is not the true and eternal Tao.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the true and eternal names. Non-being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. Being is the mother of the ten thousand beings."

走一趟內心的山旅

幾年前,我陷入了低潮。曾試過諮商和看醫生,但最後對我幫助最大的,是閱讀和上課。我經歷了大約三個階段的學習:(一)佛法、哈拉瑞與瑜珈。(二)薩提爾、留佩萱與 Esther Perel 。(三)素養導航(決策思考力)與中軸。每一個階段都有突破性的成長。現在我已破繭而出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和自在。這篇文章紀錄了這個過程,以及對我有用的資源。不過我並非專業輔導人員,單純是分享我的個人經驗。   【第一階段:佛法、哈拉瑞與瑜珈】 那一年,生活中接連發生幾件不順利的事情。我發現自己的各種念頭和情緒如潮水般湧來,我試圖壓制或忽視它們,但這次完全止不住,我覺得自己快要失控了,那種失控的感覺讓我害怕。 佛法是我第一個求助的方向。我從小和爸媽跟著師父學佛,因此當遇到問題時,我很自然想從佛法中尋找答案。我閱讀了「般若經講記」,聽了 Coursera 上的 Buddhism and Modern Psychology (佛教與現代心理學)。當時我也正在讀哈拉瑞所寫的「人類大歷史」,第 19 章中有提到佛教的觀點。書中寫道:「苦的根源不是感到悲傷、疼痛或無意義,而是無止盡去追求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受。 … 所有的感受都會升起和消失,只要不再渴求某種感受,就能接受那些感受原本的模樣。就像一個人站在海邊好幾十年,總想抓住那些好的海浪,努力不要讓那些海浪離開;同時想推開那些壞的海浪,讓它們不要接近。日復一日,這個人站在海邊,為了這徒勞無功的追尋而筋疲力竭。最後,他坐在沙灘上,任由海浪自由來去。多麼平靜啊!」(以上是我自行翻譯) 我記得自己反覆閱讀這個章節,想像自己不停在沙灘上來回奔跑,那種疲於奔命的感覺;又想像自己坐在沙灘上,讓海浪打在身上又退去,那種放鬆平靜的感覺。那一刻,我告訴自己:我好想坐下來,不想再跑了。 但即便瞭解了這點,我還是受到各種念頭和情緒影響。時間一久,我開始著急:學了這麼久,我怎麼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,不要有那些想法?有一天,在閱讀中,我突然領會到佛法所說,事物都會經歷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的過程。所有事物,包含想法和情緒,都會經歷升起、停留、變異和消失的過程。想法和情緒就像天空的雲,當它出現時,我會一直盯著它,希望它離開。當它停留的時候,我就會開始焦慮,害怕那朵雲會一直在那裡。但其實,在我不經意時,雲自然就會改變或消失了,我不必執著於要把想法趕走,我開始可以接受想法在心中盤旋...

一個空間

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, there is a space.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. In that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. --Victor E. Frankl 在刺激和回應之間,有一個空間。在那個空間當中,我們有力量選擇如何回應。在那個回應中,有我們的成長與自由。

一個關於自我的故事

Our identity is basically a story. The self is a story, not a real thing.  If you build a story by outsourcing the job to social media, you'll forget what the real experience is.  一個人,並不等於他所呈現的文字、照片或各種作品;一個人,也不等於他的工作、家人或各種選擇。一個人,不用去創造「自我」,只要踏實去經歷生活的種種。

瑜珈課

每次上Ashtanga,我總是想起皓淳。 我其實沒有和皓淳聊過瑜珈,他起步得早,我是近幾年才開始。但我看過幾張皓淳的照片,一些瑜珈姿勢,還有他放在草地上的缽。他車禍至今一年了。這一年中,我上過不同的瑜珈課,唯獨在上Ashtanga時,我會想起皓淳,也總在最後的靜坐中,默默將祝福送給他。每次Ashtanga都讓我汗流浹背,同時又心情平靜,而這種「在自己的安靜中前進」的感覺,和爬山時的感覺十分接近。也許是這樣,我總會連結到皓淳。 昨晚哄睡完麥麥,我看著書架上「心向群山」。之前很想朗讀這本書給他聽,但每天上完班,陪完小孩,我已經非常疲憊。即使這樣,每次看到這本書,也總會想到皓淳。希望他的復健有起色。

第十個教師節

第十個教師節。在學校,我不只是教,也一邊在學。而有了孩子之後,育兒和教學更是相輔相成:從育兒的過程中,我領悟出了帶班的方式,也從學生的經驗分享中,我懂得如何陪伴孩子成長。我發現從幼兒時期到高中,孩子學了什麼不重要,能維持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學習動機,才是最重要的事。身體健康,不外乎要運動、曬太陽、規律進食和充足睡眠。心理健康,從認識情緒開始。學習動機,要讓生活留些空白才能小心呵護。 我不斷在生活中進行減法,工作上不能太累,才有足夠的彈性和耐心和孩子相處。瑜伽也持續進行,讓自己固定有一個空間能夠放掉一切,只需要專注在呼吸吐納。每日跟著孩子一起睡著,確保有充足的休息。有聲書持續聽著,讓腦袋有新的東西進來。 教學第十年,第一次感覺到心流狀態。 感謝自己健康的身體,和專注的每一個片刻。

十年回顧

好朋友小兔即將臨盆,今天我把第二胎的生產日記分享給她看。結果她驚訝的不是生小孩的過程,而是:「我的天!為什麼我不知道你有部落格?」 她這麼一問,我忍不住也好奇到底我自己都在寫什麼。仔細一看才發現,第一篇文章距今竟然已經十年了啊。這十年中,大部分的日記都圍繞著自我追尋和自我價值的主題。直到最近這一兩年,才開始轉而紀錄家庭日常生活。 讀過去的日記,可以清楚看到自己變化的軌跡。二十幾歲時,一直想著要做很不一樣的事,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,好確立自我價值。現在的我已經很少想到自我追尋的事了,雖然偶爾還是會想說:真想去讀心理學啊。或是:如果能參加海外師資培訓會很不錯。但基本上想到的機率是相當微小,即使真的有想到,念頭也是稍縱即逝,很快又回到:今天晚餐要煮甚麼呢? 我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重心,已經從對過去的緬懷、或對未來的憂慮,轉為專注在當下的片刻。雖然有時仍會陷入各種念頭中不可自拔,但我已知道怎麼打斷這條迴路,其中一個方式是聽Harari的演講或書。他以歷史的角度給了我宏觀的敘事,也對人性有透徹的理解,讓我在糾結的時候能夠有所領悟,得以解脫。另一個方式就是看看崴崴和麥麥。孩子永遠是活在當下的。每次我凝視著他們,心中就會充滿感恩,謝謝他們來到我的生命中,彼此陪伴一程。光是這樣感謝的心情,就足以打破對過去或未來的執著,讓我回到當下,感受真實的快樂和滿足。 觀察自己的日記真的很有趣。希望有時間能繼續寫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