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7的文章

仁慈的力量

這學年,我們學校開了一門「福爾摩斯上法庭」的特色選修課,主要在討論冤案和科學鑑識,由九位老師跨領域、跨校共同授課,而我負責的部份是「文學與人性」。然而,就在幾週前,我決定暫時退出這個課程。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,我實在無法消化備課過程對我的衝擊,但又非常認同這堂課的價值和意義,也很想繼續和團隊中的老師一起努力,內心好糾結。 課程的召集人是公民老師姝言,她問我,第一次感受到衝擊是什麼時候?我側頭想了一下,說是她在講蘇建和案時,播了一個影片,裡面說到在一個小房間中,被害人身中七十幾刀。我聽到七十幾刀,立刻頭皮發麻,上完課,我腦中還不斷想像當時可能的場景以及七十幾刀可能造成的痛苦。其實我後來想想,第一次的衝擊應該是在李承龍老師主講的科學鑑識,老師放了幾張投影片,是一個女性被害人赤裸俯臥在地上的照片,那個影像對我的衝擊非常大,到現在還停留在腦中揮之不去。另一次,邱顯智律師來講鄭性澤案,他放幾張蘇姓員警的槍傷特寫,我一看完,又開始想這個子彈打進人體所造成的痛苦。我忽然發現,我太容易反覆去想案件的細節,想到被害者所經歷的痛苦、冤案當事人的痛苦,或者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忽視和不當對待,一想到這些就讓我心痛,久久無法釋懷。我這才知道,我豐沛的想像力和同理心反而成為我在冤案課程中的阻力。 但我都已經加入這個計畫了,無論如何還是決定試試看,看自己能走到哪裡。網路上類似的課程不多,無從參考,我只好從書本裡面尋找課程主題。我讀的第一本書是「不平等的審判」,作者是法學教授 Adam Benforado 。書裡面從認知科學的角度,敘述了法官、檢察官、陪審團、證人、證據等等所有在審判過程中可能出錯的地方。比如說研究顯示,法官在不同時間的判決拿捏可能是不同的,證人的記憶有可能是虛構的,從不同的角度錄下的影片,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的觀點。我才發現這張司法之網竟是如此脆弱,儘管沒有人惡意要陷害他人入罪,冤案還是會發生,因為我們往往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,而越是打著正義大旗的人,越有可能受到偏見的誤導。這本書就是在討論人的大腦和和心理機制是如何受到限制,也因此刑事程序必須要有所修正,才能讓司法系統真正主持正義。 第二本書是「不完美的正義」,這本書裡面充滿了悲慘的真實案例,讓我好幾次必須暫時闔上書本,閉上眼睛深呼吸,聽首 Leonard Cohen 的歌,讓自己的情緒稍微平復,...